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亚洲第一帅尊龙是哪的 > 产品展示 >



对年轻人而言,过年回家总是一件向往和抗拒参半的事情。每次回到家,我们都要面对代际差异带来的文化和习俗差异,与亲近之人的情绪摩擦无可避免,甚至有时令人心累。
自己的父母何时能接纳自己已是一个独立的人?这件事似乎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。今天这支短片的主人公是一位锡克教家庭的小男孩,在他心中,人格独立的年龄是13岁。在13岁生日这天,他决定做一个“违背祖宗”的决定——将母亲要求蓄留的长发剪掉,留长发是锡克教的传统,而剪发代表着他长大成人的决心。
蓄长发戴头巾,是锡克教男性的典型特征。这一宗教的信众主要集中在印度次大陆地区,绝大多数锡克教信众是印度人。除了长发头巾(kes)外,严格的锡克教教义还要求男性佩戴发梳(kanga)、手镯(kara)和短剑(kirpan),并且贴身衣物应穿短裤(kacchera)。这一系列特征在印度语读音中均以“K”字母打头,因此也被称为锡克教信众的“5K准则”。

片子中,文具店老板在听到男孩想买剪刀时神情严肃,不愿意将剪刀卖给小男孩,也是因为剃发是锡克教教义中的首要禁忌—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更是自然造物,神圣不容侵犯。戴头巾的老板自然不会允许一个小孩子做出这种忤逆行为。


但在现代社会,为日常起居生活的便利,男性会在成年后剪去长发。因此剪短发这一行为,也逐渐成为锡克族男性的某种“成人礼”。


短片导演Divij Roopchand也是印度人,他说片子的灵感来源于一篇刊载于《卫报》的故事:一位母亲难以忍受自己的孩子纹身,刺青对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伤害。这篇报道启发了他反思锡克教家庭中,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抗,这种反抗心理也普遍存在于他和周围的朋友身上。

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,片中的男孩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独立性,房间墙上的歌手海报被视为一种世俗化、现代化的向往,也在这种向往下,男孩剪去母亲重视的长发,“背叛”了母亲和教义。导演Divij Roopchand喜欢在短片的结尾处,男孩漠然的态度,这是对母亲巨大的伤害,但或许在成长的过程中,伤害总是在所难免。





下一篇:没有了
